新闻动态

督导评价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督导评价 > 正文

锦州医科大学教学评估中心第四期 线上教学工作简报

作者:   时间:日期:2022-04-30 17:37:15   点击数:

百草回芽、春意俏枝头。疫情封锁不住春回大地的脚步,疫情更阻挡不住漫步云端的线上教学。2022年春季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再次严峻考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有关要求,统筹部署,精准施策,校院联动,共克时艰,扎实推进线上教学工作、努力做到线上线下同质等效。为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展示线上教学工作中的亮点与特色,教学评估中心将分期推出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以不断完善我校线上教学工作质量。


【典型案例1】

育人为本 顺势而行 团队共创云端教学新篇章

——风湿病学及免疫病学教研室线上理论教学

临床医学理论课是开展临床教学的主渠道,在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学校启动线上教学以来,如何能让线上课与线下课实质等效,如何能提升教研室全体老师的线上教学质量,如何能更好地监督评价学生在线学习状态,教研室在高薇教授的带领下,坚持育人为本、顺势而行,适应线上教学新变化,经过反复摸索,总结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经验。

一、适应变化、精准重构,完善课程资源

由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在授课方式、师生互动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为更好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教研室积极开展科室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重构教学内容,重制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精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应用知识。同时教研室不断完善课程资源,打造教学视频、学习目标、习题库、病例库等模块,不仅满足了学生线上学习的要求,还满足了线下学习的需要。教学室还按照章节知识点分工制作不同模块,使用统一的规范化教学PPT,不断完善知识点、测试题、随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等,教师个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修改、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强化教研、育人先行,深挖思政元素

教研室全体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教学中始终认真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树标杆,做典范。李里老师始终不忘育人初心,通过荧屏为学生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热爱医学、热爱自己的专业。在网络直播课时,鼓励学生“耐心学习、克服困难、终生学习、胜在坚持”,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感。

三、过程管理、实时监控,保证学习效果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3天,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病例,要求同学自主学习。开课前1天,通过后台数据检查同学们自学情况。直播前,先播放一首曲名为“怒放的生命”的歌曲,增加线上上课的仪式感,同时作为上课铃声提醒学生按时上课。在课前教师时刻关注同学们签到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2.实时监控学生状态。通过弹幕、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师生在时空分离的状态下完成教学。直播过程中,教师不定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出勤情况,组织课堂练习并随机点名、及时表扬和鼓励参与互动的同学。对于问题回答不准确的同学,教师鼓励指导其如何更好复习,保证每一位学生都不掉队。

3.积极开展课后答疑。直播后布置作业,并提醒学生及时提交。在雨课堂讨论区鼓励同学们互相探讨,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研室全体教师坚持理论课授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职业精神,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积极完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未来风湿病学及免疫病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将一如既往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基础,加强教学研讨及学习,进一步努力提升授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团队的力量。

【典型案例2】

模拟实境 同频共振 探索云端见习新思路

——呼吸病学教研室线上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步入临床实习前的重要阶段,是链接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掌握各种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让临床见习生在线上获得同质化教学效果,呼吸病学教研室在张莉教授的带领下,通过两年的线上临床实践,努力探索智慧教学方法,并反复实践验证,获得了丰富的线上临床见习课教学经验。

一、集体备课研讨,规范线上教学形式与内容

教研室在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达成教学共识,将见习内容进行合理拆分:1.在疾病的问诊环节。采用学生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在小组内完成并线上展示(采用腾讯会议+线上录屏)。2.查体环节。采用临床真实患者录制的视频(提前发送)、辅助检查结果及分析(课前线上+授课线上)。3.学生分组讨论重点问题(腾讯会议)、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真实患者出镜腾讯会议。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积极融入课程思政

教研室每位教师将平时遇到的典型病例、典型胸部影像录制成小视频,为线上教学储备充足资源。对于疑难病种,选择性组织学生线上讨论。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医生如何安抚患者、如何在诊疗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如何针对患者进行有效问诊和对症治疗,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以学生为中心,保持线上“教”与“学”同频共振

教研室为临床见习课准备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并采取了“让学生忙起来”的教学理念。由于临床见习课每次见习的学生数少,约13人-15人,因此将学生按3-5人的规模分成小组。采用案例讨论式BOPPPS、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根据教学任务适度设置教学分工,任务到人。

在教学中选择典型病例,采用“腾讯会议+雨课堂”方式,带教教师走进病房,尽量让学生们线上参与问诊,或教师在问诊中设置有遗漏或不规范之处,让同学们线上纠错,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体验感,锻炼学生的实际问诊能力。在查体中,教师规范操作、细致查体、并引导学生对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做出分析,指导下一步检查。同时,通过手机屏幕向学生展示吸氧装置、呼吸机的应用以及扩气道药物雾化治疗的过程和药物名称、剂型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真实的病房、真实的患者、真实的诊治过程,最后回归雨课堂,通过PPT展示检查的清晰导图,阅读、认证、分析异常化验结果,顺藤摸瓜导出最后诊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诊断、鉴别诊断为主线,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确保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同质同量。




四、践行OBE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积极引入了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既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也实现了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全过程地考核学生的临床见习。

疫情下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工作方法,调整教学方式,积累教学经验,让每节课都有温度厚度,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典型案例3】

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

——《医学免疫学》线上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涵盖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课程知识量大,内容抽象、更新快,是同学们公认的难学课程。免疫学教研室在单颖主任带领下,在校督导专家张佩教授助力下,大家团结协作,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努力做到“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不断优化线上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一、研在课前,精心组织集体备课

单颖主任组织、策划,免疫学教研室每周开展1次线上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的时间长达2至3个小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共同分析教材,研判学情,研究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集体备课研讨,规范线上教学课件基本内容、教学节奏安排,同时达成教学共识,保证线上教学同质化。




二、探在课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课前预习。为增强在线直播教学效果,老师提前一周将预习课件+慕课推送给学生,预习课件中插入的慕课均为共同研究筛选出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课上老师根据慕课讲述内容提出问题,以抽查检测学生自学效果,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在线直播教学

团队的每位老师在线上直播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制作精美PPT,充分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采取“PPT讲授+播放视频+测验+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穿插授课。利用雨课堂实时答题、随堂测验、弹幕、投稿等功能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整体学习兴趣深厚,到课率达到99%,保证线上教学整体效果。




三、思在课后,引导学生自助学习

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每个班级都建立了教学QQ群和微信群,教师能够及时在线答疑解惑。田晶老师鼓励学生在班级QQ群中分享问题,引导学生在线上建立自助学习小组,赋能学生为主角、互相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在相互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深度交流,并将QQ群内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情况纳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其他老师也纷纷借鉴此方法,很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提问与互答情况,教师也能够实时了解上次课的教学效果,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中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后期授课内容与质量。

【典型案例4】

云端实验 精彩依然

——《分子医学实验技术》线上实验教学

《分子医学实验技术》作为临床医学等专业的一门独立实验课程,对培养医学生掌握分子医学的经典理论、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不断适应线上教学新挑战,团队携手砥砺前行,精彩演绎“云端”实验。

一、打造精品课程,制作特色线上教学资源。

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只有3名年青的女教师,她们仨人携手并肩,甘于奉献,共同钻研教学。作为一门实验技术课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重中之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近几年大家分工合作,将6个实验项目的完整操作过程录制成小视频,教师边操作演示边讲解,并在此基础上,精心制成微课。线下教学时,作为学生预习的资源,线上教学时,每个实验项目中恰当插入自制视频、微课,增加了线上实验课的丰满度与学生的体验感,最大限度弥补线上教学的短板。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最佳体验。

考虑到线上实验教学时间长、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等缺陷,团队集思广益,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量身设计完全不同于线下教学的线上实验教学过程。设计结合了优质慕课、临床案例导入、传统PPT讲授原理、操作视频、微课、互动答题、分组讨论、虚拟实验、思维导图总结、课程思政、随堂测验等十几个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临床紧密结合并融入人文关怀,收获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项目为例,重点为PCR的原理和操作步骤,难点为PCR的实验方法。PCR概念较抽象,反应过程动态变化,此部分教学结合动画和视频边演示边讲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线上讲解实验方法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分解成3个关键步骤:第一步组织学生讨论PCR试剂盒说明书,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第二步播放平时录制的完整的实验操作视频,加深学生感官印象;第三步指导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进行线上操作练习,创建参与实验的体验感,增强线上实验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线上实验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线上教学方式所限,原实验课考核方案中的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等内容已不符合教学实际,平台结合实际及时做出调整:操作规范考核改为随堂测试、团队协作改为小组讨论、课堂纪律改为随机签到、实验报告改为课后思考题、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另设加分项。在线上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

四、关注“教”与“学”效果,做好内部动态监测

教学平台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来监测“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发现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不断改进。1.学生维度从雨课堂后台监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上参与互动情况、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及平时考核测试。2.教师维度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学督导专家意见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团队共同研讨,从备课、授课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进行改进。疫情无情,师生有爱,分子医学平台仨位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用爱隔空传递知识与技能,温暖着每一名学生。




                               教学评估中心

                               2022年4月9日


地址:中国•锦州  凌河区松坡路三段40号 Address: No.40,Section 3,Songpo Road,Linghe District Jinzhou City, Liaoning Province,P.R.China
   邮编:121001 电话:(0416)4673073 Postcode:121001 TEL: +86-416-4673073